•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第1、2届国家期刊奖
  • 第3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百强报刊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信息化背景下理解性学习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
朱文泉, 杨欣怡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3037
摘要(0) HTML(0) PDF (1354KB)(0)
摘要:
本文阐释了理解性学习的概念及内含,梳理了理解性学习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并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将理解性学习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实施.新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是衡量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素质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理解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但在具体实施时需注意3个要点:一是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要突出课程资源的可理解性、二是在教学实施时要强调知识的内存联系、三是在教学反馈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本文可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黄河三角洲地区SAGE潜在植被的验证和修订
王发浩, 叶瑜, 韩宗轩, 宋悦, 李俊, 江畅, 李晗孙白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004
摘要(7) HTML(2) PDF (853KB)(1)
摘要:
采用植被野外调查方法,结合黄河河道变迁及新旧黄河三角洲扩展过程,辨识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地貌位置的植被类型,据此分析了黄河改道、三角洲扩展以及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参考植被类型分布及遥感影像资料,评估并局部修订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ilit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SAGE)潜在植被数据.研究发现:1)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格局呈由内陆向海岸的“环扇状”分布,植被由内向外依次是落叶阔叶林、柽柳灌丛、芦苇、碱蓬草地、荒漠;2)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三角洲地区,新三角洲近黄河河道地区主要发育淡水植被景观,远离河道地区发育耐碱植被景观;3)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影响存在沿海、内陆分异,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工植被代替自然植被,沿海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工不透水面代替自然植被;4)SAGE潜在植被总体上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但部分地区与自然植被差异显著.修订后的潜在植被数据更好地体现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类型分布差异和圈层演变特征,将为黄河三角洲人类-环境效应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区域尺度下地理坐标投影正变换的数值方法对比研究
王匡序, 叶思菁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39
摘要(5) HTML(3) PDF (2024KB)(2)
摘要:
采用线性规则近似法、双曲线变换法和正形变换法这3种数值法将3个研究区内基于WGS 19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 coordinate system)地理坐标系的采样点的坐标转换为WGS 1984-Lambert投影坐标.1)面向不同研究区,对比采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矩形格网的剖分方案时,各数值法的坐标转换误差和计算效率;2)研究格网长宽比对正形变换法坐标转换误差的影响;3)分析基于正形变换法的采样点误差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与其他数值法相比,正形变换法更好地平衡了误差和效率,将误差控制在0.75 m内对格点数据执行坐标转换;3种数值方法的转换耗时相近,均低于解析法转换耗时的30%.正形变换法的误差受格网大小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格网尺寸达到10°×10°时,最大误差均<0.22 m;当格网面积一定时,格网形状为方形误差最小;在同一格网内,采样点的误差分布离散程度和最大误差都随采样点到格网边缘的最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即越靠近格网中心,误差越小.
落实“双碳”目标 开展碳排放风险保险
姜璐, 胡小康, 叶涛, 刘新立, 史培军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94
摘要(6) HTML(1) PDF (1915KB)(1)
摘要:
本文在论证全球碳排放与气候灾害,全球、中国碳排放与GDP的关联性以及中国宏观碳排放风险格局的基础上,从财政、金融、保险视角分析了支持国家“双碳”目标实施的具体策略.研究发现:1)全球碳排放与气候灾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碳排放是气候灾害的“根源”;2)全球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关联性总体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球人均GDP与广义、狭义气候灾害损失呈现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倒U型)”的特征,全球碳排放与人均GDP密切关联影响着广义与狭义气候灾害;3)中国宏观碳排放风险呈显著东高西低的区域分异.据此,本文提出为减轻中国碳排放风险、缩小碳排放风险行业与区域差异,应建立促进我国“火电与绿电”互补、行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碳排放风险保险”制度,构建“投保人-保险人-政府”三位一体的碳排放风险保险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提供保险保障.
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典型植物群落的持水功能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涂立辉, 熊伟, 王彦辉, 于澎涛, 韩新生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3045
摘要(10) HTML(4) PDF (1246KB)(3)
摘要:
量化分析和定量评价植被群落的持水功能与固碳功能对于系统认识旱区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及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选择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沙棘人工灌丛和天然草地等4种典型植物群落,开展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功能与固碳功能的野外测定与定量对比,采用熵权法(EWM)对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应用通径分析解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持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种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在3.03-20.55 t·hm−2,有效拦蓄量变化在2.13-14.58 t·hm−2,其中最大的为白桦人工林,分别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沙棘人工灌丛、天然草地的1.5、3、6倍.在四种植物群落的0-100 cm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变化在515.0-563.9 mm,毛管持水量变化在377.8-423.1 mm,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最优.四种植物群落0-10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均值变化在23.89-26.43 g·kg−1,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白桦人工林相对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持水性能(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有很好的协同关系.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持水功能综合评价结果为最高(0.330),白桦人工林次之(0.303),天然草地(0.218)和沙棘人工灌丛(0.148)相对较差.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功能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0.330),白桦人工林次之(0.303),天然草地(0.218)和沙棘人工灌丛(0.148)相对较差.以上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持水及固碳功能要好于其它植物群落,在立地条件较好时应优先恢复.本研究结论可为六盘山半干旱山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多功能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用Origin软件探究HgCdTe单晶的变温霍尔效应
弓文平, 牟家民, 杜雅梦, 谈国太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3031
摘要(5) HTML(2) PDF (1152KB)(3)
摘要:
利用Origin软件的模板化绘图、列数据计算、App插件等功能,探究了HgCdTe单晶样品的本征激发温区、禁带宽度、副效应影响等特性.结果表明,Origin软件在处理实验数据方面具有便捷和高效的优势.
耦合全球变化评估模型和GlobeLand30的CLUMondo模型及其适用性评估:以GCAM青藏高原内部区为例
高怡凡, 王元慧, 谢一茹, 叶思菁, 宋长青, 高培超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65
摘要(10) HTML(0) PDF (1075KB)(7)
摘要:
在CLUMondo模型中耦合全球变化评估模型(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GCAM)和GlobeLand30数据.其中,GCAM模型为土地变化预测提供科学的土地系统服务数值;GlobeLand30用于制备可赋予多重土地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土地系统数据.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了GCAM模型中的“青藏高原内部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GCAM模型可以有效解决CLUMondo模型在土地变化模拟时在设置土地系统服务的困境;2)通过GlobeLand30升尺度建立土地系统的方式,为CLUMondo模型量化多重土地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3)耦合GCAM和GlobeLand30数据后的CLUMondo模型在“GCAM青藏高原内部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宇宙模型的简并与分立
肖子岚, 陈昭莹, 张舒仪, 张同杰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61
摘要(28) HTML(8) PDF (1493KB)(4)
摘要:
探讨了宇宙学模型的简并与分立,改进了区分度因子的定义;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C-MC)方法对2组哈勃常数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拟合;检查了改进后的区分度因子对模型拟合的影响.结果显示:CC哈勃常数数据集的区分度因子普遍小于BAO哈勃常数数据集,且CC数据集的置信区间大于BAO数据集,说明区分度因子的确能够反映出数据点对宇宙学模型的区分度;BAO+CC合并数据集的置信区间小于2个原始的数据集,说明使用区分度因子比较数据集的区分能力时,所用数据集的数据点个数不能够相差过大.
基于元胞自动机技术的城市洪涝过程模拟—以济南市主城区为例
黄继文, 王京晶, 徐宗学, 唐清竹, 叶陈雷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52
摘要(20) HTML(4) PDF (6288KB)(16)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我国面临的城市洪涝问题日益突出.济南市由于其地势南高北低,在城市洪涝灾害面前表现得更加脆弱.本文以济南市主城区为研究区,构建元胞自动机CAflood模型,采用六场历史暴雨过程数据验证模型,并模拟六种不同重现期下主城区洪涝过程,评估受灾状况.结果表明:(1)六场历史暴雨过程实测值与模拟值平均误差为0.044 m,表明本文构建的CAflood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可用于济南市城市洪涝淹没模拟;(2)随着重现期增大,最大淹没水深h ≤ 0.5 m的安全区域面积占比始终最大,约70%,其他各受灾状态面积均有所增加,且增长趋势先快后缓.其中1 m < h ≤ 2 m的中度受灾区面积增速相对最高,由遭遇一年一遇降雨时的0.97 km2增大至百年一遇的6.15 km2,增加6.3倍;(3)基于淹没深度进行洪涝风险区划,区划结果可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但区划图中重灾区与历史洪涝灾害伤亡地点有明显差别.表明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仅考虑洪涝模拟结果,不考虑社会因素,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广东省工业用水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周桂欢, 鱼京善, 王纤阳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16
摘要(19) HTML(8) PDF (1785KB)(3)
摘要: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广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工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缓解水资源压力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数据包络法的BB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1—2020年,广东省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有所提升,2011—2015年呈上升趋势,2016—2020年呈波动缓慢下降趋势;②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工业用水效率相对较高,经济落后的地级市则相对较低,工业用水效率增长速度表现为粤东>粤北>粤西>珠三角地区,区域内各地级市的工业用水效率变化情况存在差异性;③技术进步是这一时期工业用水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工业用水效率的上升和下降;④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工业用水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因素与工业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建议坚持节水优先,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促进工业用水效率提升.
1H 核磁共振定量法同时确定成盐化合物的含量和各组分的比例—以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为例
冯玉飞, 马玲云, 刘睿, 关皓月, 刘倩, 杨东升, 牛剑钊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63
摘要(13) HTML(3) PDF (524KB)(2)
摘要:
1H核磁共振定量(1H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qNMR)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快速等优点.本文通过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在样品中的含量,并给出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的比例.结果与其他分析测试所得结果相符.该方法以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为溶剂,采集待测样品地核磁共振氢谱,对比丙酚替诺福韦定量峰、富马酸定量峰与内标物响应峰面积,分别计算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的含量.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与内标物的称取质量比值在 0.91~1.2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1H qNMR法测得二者含量分别为100.06 %和10.90 %,与质量平衡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建立的核磁共振定量方法不仅可准确、快速地测定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这两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还为多组分、成盐的化学原料药的比例确定、绝对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基于U-Conformer的多特征融合鸟鸣声分离方法
倪东明, 石煜炜, 夏灿玮, 谢将剑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3007
摘要(28) HTML(20) PDF (2253KB)(5)
摘要:
针对多个鸟类个体同时发声导致的鸣声混叠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录音通道间空间特征的鸟类鸣声分离方法.该方法将混叠鸣声信号的声谱特征和空间特征作为分离模型的输入,提出深度学习模型U-Conformer来预测每个鸣声源方向的幅值谱掩膜(Spectral Magnitude Mask,SMM),通过模型估计的SMM从混叠鸣声信号中恢复每个鸣声源信号.在多源混叠鸟类鸣声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离方法较其它深度学习模型结构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分析野外鸟类鸣声录音.
基于MaxEnt优化模型的罗布麻类植物潜在分布研究
陈思如, 张任翔, 张学治, 赵文慧, 戎郁萍, 邓波, 王莉, 刘起棠, 刘雷震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3022321
摘要(103) HTML(29) PDF (4834KB)(46)
摘要:
罗布麻类是具有强抗逆性、高耐受性的典型植物,更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本研究应用ENMTools工具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罗布麻(Apocynum)类3个物种:白麻(Apocynum pictum (Sohnenk.) Baill)、大叶白麻(Apocynum hendersonii (Hook.f.) Woodson.)和罗布红麻(Apocynum venetum L.)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及RCP4.5排量模式下未来两个时段(2041—2050和2061—2070)的潜在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了影响各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物种的影响.结果显示:1)3个物种的地理分布受到不同的主导环境因素影响.最湿季度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海拔是影响白麻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影响大叶白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昼夜温差月均值、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最湿季度降水量、坡向和表层(0~30cm) 砂粒含量;对于罗布红麻来讲,海拔、年温变化范围、最湿季度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2)3个物种适生区在地理位置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3)白麻和大叶白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度,而罗布红麻与其他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低.未来,白麻和大叶白麻的分布中心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移动,而罗布红麻的分布中心呈向北移动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为罗布麻类植物引种栽培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探究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于空基时间基准建立中频率驾驭算法的研究
陈广耀, 邢楠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58
摘要(46) HTML(12) PDF (1464KB)(6)
摘要:
基于低轨导航增强星座建立空基时间基准需要指定不同于地面时间基准建立的频率驾驭策略.围绕频率驾驭策略的选取,本文分别介绍了阻尼系数法、反馈钟差或调频信息法和模型预测控制(MPC)法3种频率驾驭算法,利用仿真试验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阻尼系数法调节频次低,适用于地面上注操作;反馈钟差或调频信息法调节频次高,适用于星载设备自主调节;模型预测控制法因其可调参数多,可以得到相对更高的频率稳定度,但操作方法相对复杂.几种算法均可通过适当的调节流程满足当前低轨卫星频率驾驭的精度要求.
Ti3C2Tx MXene基材料在锂空电池正极中的研究进展
李苗苗, 袁萌伟, 郑幸子, 孙根班, 李会峰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56
摘要(69) HTML(26) PDF (6093KB)(25)
摘要:
锂空电池具有3500 Wh·kg−1的理论能量密度,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能源存储系统.在有机相锂空电池中,放电产物为固态Li2O2,具有绝缘性,导致正极反应动力学缓慢,造成反应过电位高、倍率性能差、循环稳定性有限且能量效率低等不良结果.催化剂可以改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和氧析出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动力学,提升各项性能参数,因此开发稳定且高活性的正极催化剂是改善锂空电池性能的关键.Ti3C2Tx MXene是2011年被发现的二维层状钛碳/氮化物纳米材料,导电性高且表面可调,具有催化ORR和OER反应的双重功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在锂空电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锂空电池的反应机制,总结了近几年Ti3C2Tx MXene基材料在锂空电池正极催化剂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锂空电池中Ti3C2Tx MXene基正极催化剂材料的反应机制与性能提升策略,并对此方向未来的发展作一展望.
一类管状区域上的Bergman度量
刘嘉欣, 邓冠铁, 殷宏恒
当前状态: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95
摘要(74) HTML(25) PDF (517KB)(15)
摘要:
给出了两类积分算子在管状区域 \begin{document}$\varOmega$\end{document} 上加权 Bergman 空间有界条件;计算了管状区域 \begin{document}$\varOmega$\end{document} 上的 Bergman 度量;得到了 \begin{document}$\varOmega$\end{document} 的一组 Bergman 度量球覆盖;证明了 \begin{document}$\varOmega$\end{document} 上测度 \begin{document}$\mu$\end{document} 是 Carleson 测度的一些等价条件.
栏目
显示方式:
中国生态系统GPP变化热点区域检测与归因分析
赵泉博, 朱秀芳, 谢天, 颜辰亦
2023, 59(2): 177-186.   doi: 10.12202/j.0476-0301.2021101
摘要(603) HTML(263) PDF (13423KB)(113)
摘要:
结合趋势分析与热点分析检测中国GPP变化的热点区域,从热点区和像元2个尺度探讨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对热点区域G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2—2017年中国GPP总体呈增加趋势,变化均值为1.92 g·m−2·a−1;GPP正向变化的热点区域位于川西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及云贵高原;GPP负向变化的热点区域位于藏南、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研究考虑的3个自然因子中,气温与GPP相关程度最高;以气温和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的像元比例最高,达43.86%.气温和人类活动在各热点区域的影响方向不同,总体上在GPP显著增加的4个热点区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GPP显著减少的3个热点区域都起到了负面影响.
横断山区汶川县滑坡泥石流降雨致灾阈值研究
孙鹏, 胡磊, 胡玉乾, 张强, 李虎, 湛睿
2023, 59(2): 187-195.   doi: 10.12202/j.0476-0301.2021302
摘要(68) HTML(38) PDF (18730KB)(2)
摘要:
基于2001—2020年GPM L3降水数据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所获取的2018年汶川县汛期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目录,从强度、相对性、绝对性和持续性方面遴选11个极端降水指标,揭示汶川县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构建累积降雨量-降雨时间关系阈值(E-D)模型、优化雨场分割法、量化汶川县降雨型滑坡泥石流样本降雨阈值,分级预测2001—2020 年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危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指标在汶川县大部分乡镇点位的趋势变化不显著,大多数指标呈现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降水的相对性指标、强度性指标以及部分持续性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汶川县东部和南部地区,其发生由极端降水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的可能较大.2)汶川县降雨型滑坡E-D 阈值曲线为E = 41.69·D0.84(3≤D≤6),降雨型泥石流E-D 阈值曲线为E = 81.28·D0.36 (3≤D≤23) .3)汶川县“易发生”的降雨型滑坡隐患点占比46.2%,集中位于水磨镇北部、漩口镇东部、草坡乡东南部、绵虒镇中南部、耿达镇东南部、映秀镇东部以及卧龙镇东北部,“易发生”的降雨型泥石流隐患点占比13.84%,集中位于草坡乡东南部和银杏乡西部,该些区域未来需重点关注其降雨预警。“易发生”“较易发生”的滑坡泥石流隐患点的分布与极端降水的强度性、相对性和部分持续性指标的高值分布具有高度的吻合性.本研究可为汶川县极端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的防灾减灾提供精细化预报预警.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驱动效应研究—以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为例
荔琢, 侯鹏, 蒋卫国, 王晓雅, 侯静, 陈妍, 祝汉收
2023, 59(2): 196-205.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034
摘要(68) HTML(21) PDF (7922KB)(17)
摘要:
以14个秦岭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00、2007、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气象、土壤等多源数据,分析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等生态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2000—2020年,14个秦岭保护区内林草地面积占比由92.77%增长至94.50%,2020年核心区内林草地面积达到99.14%;2)2000—2020年,保护区内产水量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生境质量则是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过程,生境质量较产水量与土壤保持功能更易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3)汉中朱鹮保护区内存在较大面积的耕地与湿地,致使其功能的大小与变化略有不同.其余保护区虽在研究时段内出现过被破坏、侵占的情况,但截至2020年已基本恢复.秦岭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随着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常态化做好监测与强化管控仍需坚持不懈.
中国建成区植被变绿趋势识别及对比分析
段晓宇, 黄庆旭, 白岩松, 冯星云, 周轶晗
2023, 59(2): 206-217.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162
摘要(102) HTML(37) PDF (14150KB)(45)
摘要:
基于2001—2020年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利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M-K)检验与泰尔指数,分析中国老城区(2000年已成为建成区)与扩展区(2000—2016年新增建成区)的植被变绿趋势,以及在不同气候变化区植被变绿趋势的差异.研究发现:1)中国约20%(17 290 km2)的建成区植被呈显著变绿趋势.其中华东—华中湿暖趋势带的建成区植被变绿面积,占中国建成区植被总变绿面积的46.61%,30个省级行政区10%以上的建成区植被呈显著变绿趋势.2)在老城区与扩展区的植被变绿趋势的对比上,老城区的植被显著变绿,扩展区的植被微弱变绿,老城区的植被变绿面积(13 474 km2)是扩展区植被变绿面积(3 818 km2)的3.5倍多.不同气候变化区的植被变绿趋势差异表明,需要因地制宜地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建成区植被生长的影响,重视西南—华南干暖趋势带的供水设施建设,保证植被的生长需求.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西藏冰湖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特征分析
崔金龙, 童银栋, 赵锋, 麦富源, 李胜楠, 李明月, 王洁, 孙学军, 张强弓
2023, 59(2): 218-229.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46
摘要(57) HTML(34) PDF (4063KB)(28)
摘要:
通过18S rRNA基因V4可变区对西藏廓琼岗日冰川流域3种不同类型冰湖的表层和底层水体进行测序分析,研究冰湖水体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冰湖中用于注释的序列数碱基占比>97%,表明测得的数据准确可靠.分析结果表明:1)冰湖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隐藻门为优势类群,绝对优势种为绿藻门的Chlamydomonadaceae_sp.(0.127)、Chlorophyta(0.112);2)廓琼岗日冰湖水体整体呈碱性,浊度高且范围广,水温偏低,营养盐和叶绿素a水平偏低,湖泊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3)同一冰湖不同点位和不同类型冰湖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冰川融水补给源和太阳辐射的空间差异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4)冰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和群落与青藏高原大型湖泊具有较大差异,较国外高寒小型湖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浮游植物的整体分布及优势种变化在高寒山区小型湖泊水体变化较为一致.研究为调查和认识高海拔冰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提供方法探索和基础信息,为高海拔冰湖水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用于提高康普顿相机探测效率的新型环状吸收体几何设计
杨皓, 袁子泉, 薛东阳, 江建勇
2023, 59(2): 230-237.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48
摘要(66) HTML(32) PDF (2155KB)(11)
摘要:
康普顿相机成像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通过Geant4蒙特卡罗模拟和实验,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灵敏度环状吸收体结构康普顿相机,并对比了该结构康普顿相机与传统双层面结构康普顿相机的探测效率和角度分辨率.模拟中,双层面结构康普顿相机散射体和吸收体均包含8×8的Ce:Gd3(Al, Ga)5O12 (GAGG)闪烁体探测器.散射体探测器单元尺寸为10 mm×10 mm×5 mm,吸收体探测单元尺寸为10 mm×10 mm×10 mm.新型环状吸收体结构康普顿相机散射体与双层面结构康普顿相机散射体相同,吸收体探测器单元分布在一个内半径51.5 mm、外半径约73.9 mm的环状结构上,总探测单元数与双层面结构康普顿相机吸收体探测器数相同,每个探测器单元尺寸为10 mm×10 mm×10 mm.模拟和实验结果显示,在角度分辨率相当甚至更优的情况下,新型环状吸收体结构康普顿相机的探测效率显著优于双层面结构康普顿相机,当散射体和吸收体距离>114 mm时,探测效率提高幅度超过1倍.
可充电锂氧气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贵金属催化剂
林雨冉, 张书婷, 邱嘉晨, 南彩云
2023, 59(2): 238-248.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31
摘要(8) HTML(6) PDF (43508KB)(1)
摘要:
锂氧气电池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有望成为未来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电池系统.贵金属催化剂不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综合优良性能,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剂材料.本文综述了贵金属基锂氧气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包括钌、铑、钯、银、铱、铂、金以及复合贵金属催化剂.
城市碳中和措施的边际减排成本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刘耕源, 郭丽思, 陈钰, 颜宁聿, 孟凡鑫, 李慧, 陈操操, 谢涛
2023, 59(2): 249-259.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12
摘要(135) HTML(24) PDF (1202KB)(21)
摘要:
城市是碳中和的主阵地,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将鼓励更多的减排技术和政策在城市低碳转型中发挥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运用边际减排成本方法,以北京市为例,结合北京市低碳政策推广情况,对具体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进行分析,绘制了具有35项减排措施的北京市边际减排成本曲线,识别出有较高经济性的优先减排措施,为北京市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措施优先级排序和实施路径建议.研究表明:1)筛选出的电力部门、交通部门、建筑部门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分别为14.96亿、7.66亿、2.55亿t.平均碳边际减排成本为485.12元·t−1,电力部门、交通部门、建筑部门的平均减排成本为154.56、417.56、688.28元·t−1;北京市应大力推广电力减排措施,保证北京市碳排放进入快速下降通道;2)在35项减排措施中,11项的减排措施的边际减排成本为负,成本有效的CO2减排潜力为39967万t,占39.15%;减排初期应大力推广电动出租车、电动公交车和电动轻型货车、照明节能等负成本措施;3)高边际减排成本措施的减排潜力较大,但不具有成本优势,实施难度大,为促进此类减排技术的扩散,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补贴或激励政策确保减排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降低减排投资风险.
西北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与脱钩效应研究
滕王滕菲, 冯套柱, 郭道燕
2023, 59(2): 260-268.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278
摘要(68) HTML(33) PDF (3147KB)(13)
摘要:
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双碳”目标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选取西北地区2011—2019年的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能源消费碳排放,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研究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构建Tapio脱钩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陕西省是西北地区碳排放量最大的省份,其次是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2)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会促进碳排放,与经济产出相比,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能源强度会促进碳减排;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两面性.3)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均有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强脱钩.这些结果丰富了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效应的相关研究,为西北地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削减碳排放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徐淑高, 王纤阳, 蒋卫威, 鱼京善, 刘源, 周桂欢
2023, 59(2): 269-279.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03
摘要(60) HTML(41) PDF (17338KB)(11)
摘要:
极端暴雨具有历时短、雨强大、破坏性强等特点,是引发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究其时空动态分布规律,有助于提高城市内涝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文以北京市2004—2016年308个气象站点的降雨资料为研究样本,利用UMAP降维算法和HDBSCAN聚类算法,构建了各类极端暴雨事件的时空动态分布模型.首次提取了北京市全域4类极端暴雨模式:模式1,暴雨集中在主城区,并围绕主城区缓慢移动;模式2,暴雨从西南山区途经主城区,向东北方向移动;模式3,暴雨自西部山区向主城区西北部扩散,最后向主城区北部方向移动;模式4,暴雨从西部山区途经主城区向东移动.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极端暴雨的主要类型为短历时降雨过程,暴雨中心在空间上均存在从西向东移动的趋势.其中,主城区、东南山区以及南部平原地区面临相对更高的极端暴雨风险.各类极端暴雨的模式特征物理机制明确,其重构特征可以充分表征实际暴雨事件特性.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降雨设计、城市内涝风险管理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金蛟, 段小刚
2023, 59(2): 280-280.   doi: 10.12202/j.0476-0301.1
摘要(9) HTML(9) PDF (226KB)(3)
摘要:
统计专栏
基于稳健典型相关及偏最小二乘的果实品质影响分析
李瞳辉, 金蛟
2023, 59(2): 281-287.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12
摘要(54) HTML(30) PDF (2166KB)(12)
摘要:
根据某省多个果园的土壤养分、树体特征、种植密度、果实养分及品质等指标采样数据,探讨了各因素对单果品质的影响;通过稳健典型相关方法,增大了典型相关系数,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果实养分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关于果实品质和果实养分指标间响应变量多维的多元回归模型.所得结论为:调整土壤肥料结构和比例,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注意树体修剪;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关注果实品质.
南水回补区地下水水质敏感指标识别及关联性研究
王琦, 郭学茹, 段小刚, 王树芳, 左锐, 王金生, 刘鑫, 翟远征, 孟利
2023, 59(2): 288-298.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13
摘要(46) HTML(30) PDF (4532KB)(15)
摘要:
基于北京市通州区2011—2019年地下水位及水质数据,构建了区内南水北调回补前后多个水质指标的ROC曲线;通过识别受回补影响的、AUC>0.7的高度敏感性指标Fe3+质量浓度,以及AUC为0.6~0.7的中度敏感性指标\begin{document}${\rm{NO}}_3^-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rm{NO}}_2^- $\end{document}和F质量浓度后发现:Fe3+在回补后总体质量浓度变小; \begin{document}${\rm{NO}}_3^-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rm{NO}}_2^- $\end{document}和F质量浓度变大.以F为例,构建了R-V copula模型,结果表明:与F敏感性密切相关的指标分别为Ca2+、Mg2+、Na+、Cl质量浓度和pH;关联性的具体表现是Ca2+质量浓度与F质量浓度明显负相关,区内地下水回补后Ca2+质量浓度下降,激发了F的活跃度;pH与F通过Ca2+产生间接相关关系,当pH增大、环境偏碱性时,水中Ca2+的活性降低,利于F富集;Mg2+、Na+、Cl与F的质量浓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其中Mg2+与F的质量浓度相关关系受溶滤作用以及水力联系的影响,Cl与F的质量浓度同时增大,这是由于存在置换反应;Na+在Ca2+质量浓度较低时与F发生吸附解吸,从而得以富集.区内控制回补后地下水中F敏感富集,主要是因为回补不但激发了原生地质成因的含氟矿物溶解与混合稀释作用对含氟矿物溶解的促进,而且也加速了Cl与F的相互置换、Na+与F的吸附解吸.研究成果可深化对南水北调回补区水质演化机制的认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地下水监测管理与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雷达测量误差的自回归分布滞后建模与仿真
吴儒杰, 金蛟, 李慧
2023, 59(2): 299-305.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10
摘要(66) HTML(21) PDF (1630KB)(13)
摘要:
利用雷达的光测和误差数据,采用带变量滞后影响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M)与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CHM),联合对雷测误差建模,刻画了雷测误差的统计特征,并对拟合优度及预测精度2方面,以及求和与分解这2种常用的非平稳时序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该类雷测误差建模中,ADLM与ACHM的混合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及预测精度.
北京市地质灾害韧性水平评估
于富才, 闫逸晨, 李聆宇, 黄靖玲, 胡成, 许映军, 童行伟
2023, 59(2): 306-312.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09
摘要(73) HTML(18) PDF (487KB)(14)
摘要:
从经济条件、人口情况、社会保障与发展、基础设施和灾害管理5个方面构建了北京市地质灾害韧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 法定量计算了各区县地质灾害内在韧性得分,并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数得到了地质灾害韧性水平评估结果.结果表明:1)北京市地质灾害韧性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城区高、郊区低的趋势,其中海淀、朝阳区地质灾害韧性水平最高;2)朝阳、密云、怀柔地质灾害易发性总体水平最高,城6区中除了朝阳区以外,其他城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水平较低;3)朝阳区地质灾害韧性水平较高,但地质灾害易发性偏高,仍具有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怀柔、密云、门头沟和房山的地质灾害韧性水平较低,并且地质灾害易发性水平较高,在突发地质灾害时具有高风险,需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做好泥石流防治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避难场地的建设.
高维线性模型的影响点诊断
张欣, 赵俊龙
2023, 59(2): 313-318.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08
摘要(44) HTML(17) PDF (545KB)(6)
摘要:
从单影响点到多影响点2个角度回顾了影响点诊断领域的进展;重点介绍了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高维影响点检测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自变量个数远超样本量的情形,可被看作是经典Cook距离在高维数据的推广.Cook距离量化了个体观测对最小二乘系数估计的影响,而新方法则捕获了个体观测对边际相关的影响,进而对变量选择和其他下游分析任务产生重要影响.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高维支持向量机的一些新发展
史宏炜, 饶昊宸, 郭旭
2023, 59(2): 319-327.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14
摘要(117) HTML(46) PDF (732KB)(41)
摘要:
对高维支持向量机(SVM)的一些新发展如非凸惩罚SVM,\begin{document}$ {L}_{1} $\end{document}范数 SVM的误差界以及SVM在充分性降维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通过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展示了这些新方法在有限样本时的表现;讨论了一些可能的方向和问题.
面向可能最大洪水-风暴潮复合情景的热带气旋强度-降水参数设定方法研究
张海霞, 程锰, 方伟华, 童行伟
2023, 59(2): 328-336.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15
摘要(62) HTML(27) PDF (3997KB)(13)
摘要:
为开展可能最大洪水(PMF)-风暴潮灾害情景设定,在已有可能最大热带气旋(PMTC)参数设定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热带气旋降水气象参数,并探索了热带气旋强度-降水参数设定的方法框架.基于中国气象局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强度、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最大风速半径,以及中国自动站与 CMORPH 融合降水等数据,统计分析了热带气旋最大风速、中心最低气压、最大风速半径、每小时降水量等参数间的定量关系,并构建了PMTC关键参数设定的方法.结果表明:1) 基于已有PMTC参数设定方法,引入降水参数后,能够设定不同等级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关键参数,为PMF-风暴潮复合情景模拟提供输入数据;2) 通过线性拟合以及多倍标准差,能够确定参数可能的最大上限,MSW与最低气压、最大风速半径呈负相关关系,与每小时降水的最大值、第99百分位值,以及总和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外包络线;3) 若样本分布较分散,可通过分段研究与极值函数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数据分布的不确定性及参数间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概率水平的每小时降水总量以及外包络线.研究结果可为沿海地区热带气旋防灾减灾救灾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高维惩罚分位数回归及优化算法
袁攀旭, 罗敬宣, 岳莉莉, 李高荣
2023, 59(2): 337-349.   doi: 10.12202/j.0476-0301.2022311
摘要(86) HTML(30) PDF (1346KB)(27)
摘要:
针对具有异常值或离群点的高维数据线性回归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函数正则化的惩罚分位数回归的新方法,与经典的\begin{document}$ L_{1} $\end{document}惩罚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健性以及更小的估计偏差和预测误差;为解决分位数损失函数非光滑性与误差函数非凸性所带来的计算挑战,结合迭代再加权\begin{document}$ L_{1} $\end{document}算法以及ADMM算法,提出了一种有效的IRW-ADMM算法,并对回归系数进行了求解.模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惩罚分位数回归方法相比,新方法在参数估计和变量选择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表现.将新方法应用于核黄素基因数据分析,以证实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1956年创刊 双月刊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任:宋长青

主编:保继光

电子邮件:jbnuns_sub@bnu.edu.cn

ISSN 0476-0301

CN 11-1991/N

总访问量: